社會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土地資源日益緊缺,使人類的活動空間不斷地向上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高層建筑進入高速發展的年代。采用目前先進的工程技術建造幾百米,甚至上千米的現代化高層建筑,已不是特別的難題。已建成的阿聯酋哈利法塔高度達到828米,成為世界最高建筑物。
然而,就消防安全性而言,高層、超高層建筑卻始終面臨著嚴峻挑戰。針對高層建筑的消防安全,世界各國都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發明了各種新穎的火災撲救與應急逃生方法。
火災撲救手段
中國古典神話小說《西游記》中,孫悟空借芭蕉扇扇滅火焰山大火,得以讓師徒四人繼續西行。目前,美國紐約等地的消防專家正在試驗借助風扇對付高樓火災。其目的不是希望用風扇扇滅火,而是減少高樓火災中“噴燈效應”的發生概率,從而減少人員傷亡。高樓火災中,消防員經常遇到門微敞時,玻璃遇熱炸裂使風突然而入的情形。風火瞬間結合很可能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產生火球,這種情況被消防員稱為“噴燈效應”,這一效應極可能導致致命傷害。紐約消防專員尼古拉斯形容遭遇“噴燈效應”就像是“走進上了膛的槍管”。
紐約消防局和聯邦滅火專家在加弗納斯島展開的滅火演習中,運用了不少先進裝備,還使用了防火毯、便攜式風扇、防火簾等看似尋常的用具。紐約消防專家杰拉爾德是提倡用風扇對付高樓火災的人之一,認為它有助于清除走廊和樓梯中的煙,能開辟小范圍緩解高熱的區域。談及風扇等工具時,他說:“全國的消防部門已運用風扇對付日常火災,但還沒有想過在極端情況下用它。”2006年,芝加哥市在舉行了一次高樓滅火演習后,立即將風扇加入日常滅火器材行列。芝加哥配備的最大防火扇直徑約1.8米,裝在液壓起重機上,經常在失火建筑一層入口處使用。
高層建筑的大火難撲救
首先,高層建筑火災危險性大、蔓延迅速。高層建筑中有大量管線、電纜,房間內有大量可燃家具。一旦著火,過火面積較大,產生大量有毒氣體,嚴重影響人員安全疏散。并且,超高層建筑設有大量管井,比如樓梯井、電梯井、排煙管井、電線電纜設備井、通風管道井。這些管井風速大,拔風作用明顯,形成巨大的煙囪效應。通常煙氣在井道中上升速度為3~4米/秒。1分鐘內,煙氣可能通過一座200米高的建筑管井蔓延至整幢大樓。
從外部來說,如果地面風速為5米/秒,那百米高空的風速超過15米/秒以上,三四百米高空的風速可能達到30米/秒以上。一旦著火,建筑的外幕墻一般在超過250攝氏度時破裂。火借風勢,火勢向上蔓延迅速,短時間可蔓延至相鄰樓層。
第二,火災撲救困難。就防火設計規范而言,高層建筑的火災撲救立足于自救,這也充分說明高層建筑火災撲救的困難之大。高層建筑周圍能提供的撲救場地和撲救面往往有限,火災時外幕墻的玻璃破碎、掉落,給消防隊員的撲救工作帶來實際困難。國內消防登高車的登高范圍有限,一般城市消防云梯車最大高度在60米左右。上海引進了瑞典最先進的舉高車,也只有90米左右。據有關資料,全球最高的消防云梯車有130米,加上高壓水槍30米的噴射高度,最高噴射高度也只能達到160米。
第三,人員疏散困難。現在的超高層建筑往往作為辦公、酒店、會議、商業場所,人員密集,大樓內人員少則數千人,多則二三萬人,而紐約世貿大樓雙塔設計的人員數量甚至達到了42000多人。
火災時,人員按常規只能通過有限的兩三部樓梯疏散,客用電梯、消防電梯等平時快速的垂直交通工具降落至首層,不得為大樓人員所用。數千、數萬人擠在樓梯間,徒步向下疏散,整體疏散時間少則1小時左右,多則1.5~2小時。這對人員的精神和體力是場嚴峻的考驗。若考慮消防員撲救時自下而上、人員自上而下的逆流現象,疏散時間更長。如果人員中有老弱病殘者,疏散難度將加大。
另外,當消防電梯無法使用或不夠使用時,消防員必須徒步進入火場展開救援和滅火。而消防員的體力有限,當接近火場時消防員可能因為體力不支而降低滅火效率。
新發明保障高層建筑滅火與逃生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新聞圖片
法國日前推出一種名為“救亡”的消防員防護系統。該裝置能迅速而及時地反饋一系列信息,傳遞正在撲救中的消防員所面臨的困難,為消防指揮員調整撲救方案提供方便。該裝置系統由一臺中央指令儀和微型信號機組成。中央指令儀設在指揮中心,微型信號機由投入撲救工作的消防員攜帶。每臺微型信號機與中央指令儀之間通過無線電進行雙向聯系,它們之間的最大有效距離大約有1500米。在滅火救援過程中,該系統一旦建立并投入使用,每臺信號機便不間斷地傳回與攜帶者個人相關的大量信息,比如消防員背負的空氣呼吸器氧氣瓶中的壓力變化,遇到困難要求幫助等各類信息。
目前,中國消防裝備生產廠家已經研發出一款能夠爬樓梯滅火的機器人。“只要有消防通道,它就能爬上去。它功能多,不僅能滅火,同時還可排煙。該機器人能夠爬上30層高的建筑進行滅火”。
應急逃生工具
俄羅斯科學家發明了充氣逃生傘。當緊急情況發生時,立即背上逃生傘,站在窗口背對窗外,然后拽動背在背上的逃生傘的充氣閥拉扣,就可以一路“躺著”,以每秒10米的下降速度降到地面。這種逃生傘使用方便,一學就會。另一種新穎的逃生系統是德國人開發的折疊式可充氣逃生艙。平時,這種逃生艙折疊在一起,置于高層建筑的屋頂。當火災發生時,救援人員開啟底樓外墻的一個激活裝置,5個連在一起的折疊逃生艙立即像手風琴一樣打開,并自動充入可讓逃生艙懸浮的氦氣。然后,逃生艙伸出屋頂邊緣,沿著建筑物外墻徐徐降到地面。人們可以從樓頂進入逃生艙,也可在逃生艙經過窗戶時迅速進入。一套逃生艙每次可以運送30名乘客。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了另一種火災逃生設備——電磁逃生系統。這套系統的核心是設在建筑物每個轉角處的升降豎井,其中按照一定規律安裝有電磁片。高層建筑內的每戶居民都分發到若干件金屬救生衣。當火災發生時,逃生者穿上這種救生衣直接跳到井內,豎井內的電磁片給金屬衣一個與重力方向相反的向上的阻力,逃生者就像帶了一頂降落傘那樣,緩慢而安全地降落到地面。
2004年7月,67歲的丹麥人延森發明了一種高樓“滑動鞋”安全系統,將其安裝在丹麥的高層建筑內,幫助人們在緊急時刻逃生用。據說,發明者是從美國世貿大廈發生9·11襲擊時,人們從大廈的窗戶跳出逃生獲得靈感的。襲擊發生后不久,延森就為他的“滑動鞋”安全系統申請了專利,這種“鞋”靠安裝在大廈外面窗戶旁邊的一道窄鋼軌上下滑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