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生產計劃管理標準 (3)
生產能力指標標準
一、企業的生產能力指標,一般有設計能力、查定能力、計劃能力三種。
二、設計能力,是指工業企業設計任務書與技術設計文件中所規定的生產能力。它是按照設計中規定的產品方案和各種設計數據來確定的,在企業建成投產后,由于各種條件限制,一般均需經過一定時間后才能達到。
三、查定能力,是指企業生產了一段時期以后,重新調查核定的生產能力。當原設計能力水平已經明顯落后,或企業的生產技術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后,企業需要重新查定生產能力。查定能力是根據查定年度內可能實現的先進的組織技術措施來計算確定的。
四、計劃能力(或現有能力),是指工業企業在計劃年度內依據現有的生產技術條件,實際能達到的生產能力。
五、設計或查定生產能力同計劃(或現有)生產能力指標,在水平上是存在差異的,它們各有不同的用途。新建和改建的企業,由于基建工程竣工后剛投入生產,需要有一個熟悉和掌握技術的過程,因而這時的計劃能力水平要低于設計能力,經過相當一段時間以后,才能逐漸接近或達到。查定能力也不是企業當時就能達到的能力,一般應高于計劃能力,只有當企業實現了先進的組織技術措施,才能達到查定的生產能力。設計能力和查定能力,可以作為確定企業生產規模、編制企業長遠規劃、安排企業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計劃的依據。而計劃能力則是企業編制年度計劃、確定生產指標的依據。
決定生產能力標準因素
一、查定的企業生產能力水平,是由生產中的固定資產的數量、固定資產的工作時間和固定資產的生產效率三個因素所決定的。
二、生產中固定資產的數量,是指企業在查定時期內所擁有的全部能夠用于工業生產的機器設備、廠房和其他生產性建筑物的面積。機器設備包括正在運轉、正在修理、正在安裝或者等待修理的機器設備,以及因生產任務變化而暫時停止使用的機器設備。對于因為損壞嚴重,已喪失了原有生產能力,而在計劃期內不能修復使用的機器設備,以及企業留作備用的、封存待調的機器設備,則不應計算在內。
三、固定資產的工作時間,是指機器設備的全部有效工作時間和生產面積的全部利用時間。不同企業的工作制度不同,其工作時間也不同。在連續性生產的企業里,機器設備的有效工作時間,一般等于日歷時間減去計劃停修時間;在間斷生產的企業里,機器設備的有效工作時間,是在日歷天數中扣除節假日之后,按照企業規定的工作班次來計算,其中也要扣除計劃修理時間。生產面積的利用時間,在一般情況下,沒有停修時間。
四、固定資產的生產效率,對于機器設備來說是指單位機器設備的產量定額或單位產品的臺時定額;對于生產面積來說是指單位產品占用生產面積大小和時間長短。同前兩項因素相比,它是核定生產能力時最難確定的一項因素,它受各種條件影響。而生產能力大小,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定額水平是否先進合理。影響定額水平的各種條件有:產品結構與質量要求,原材料成分和質量,技術設備使用年限及其狀況,工藝操作方法,工人技術水平,生產組織與勞動組織狀況以及企業的專業化協作水平等。
五、核定生產能力,就是通過對上述因素的調查,在查清現狀的基礎上,將這些因素加以確定,從而計算出企業的查定能力。這一工作不能孤立地進行,必須與定企業生產方向、定企業外部供應條件、定企業專業化水平等工作結合起來,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生產能力計算標準
企業查定能力的核定,應該從基層開始。一般說來,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一、各個生產車間內部生產能力的核算根據因素,計算一組同類設備組的生產能力,其一般計算公式如下:
設備生產能力=設備數量(臺) * 單位設備有效工作時間(小時) * 單位時間產量定額(實物量 / 臺時)
或設備生產能力=設備數量(臺) * 單位設備有效工作時間(小時)/單位產品臺時定額(臺時 + 單位產品)式中:
單位設備有效工作時間=全年制度工作日數 * 每日工作小時數 * ( 1-- 設備修理必要停工率)
在生產能力主要決定于生產面積的條件下,生產能力計算公式為:
生產面積生產能力=生產面積數量(平方米) * 生產面積利用的延續時間(小時) * 單位時間單位面積的生產定額(實物量/平方米/小時)
二、企業生產能力的確定
1 、 各個生產環節的生產能力核定,還要進一步加以綜合平衡,核定企業的生產能力,也稱綜合生產能力。綜合平衡工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各個基本生產車間之間的能力綜合;二是查明輔助生產部門的生產能力對基本生產部門的配合情況,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2、當各個基本生產車間(或生產環節)之間的能力不一致時,整個基本生產部門的生產能力,通常按主導的生產環節來核定。
主導環節一般是指產品生產的主要工藝加工環節,當企業的主導生產環節同時有幾個時,如果它們之間的能力不一致,它們之間綜合生產能力的核定,則應當同上級主管部門結合起來研究,主要根據今后的市場需求量來確定。如果該產品需要量大,則可以按較高能力的主導生產環節來定,其他能力不足的環節,可以組織外部生產協作或進行技術改造來解決。否則,可以按薄弱環節的能力來核定。對于能力富裕的環節,可以將多余的設備調出,或者可以較長期接受外協訂貨。
3、當基本生產部門的能力與輔助生產部門的能力不一致時,一般
地說,企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應當按基本生產部門的能力來定。
⑴、查定、驗算輔助、附屬部門的生產能力還是必要的。如果輔助生產部門能力低于基本生產部門能力,要采取措施,提高其供應和服務能力,以保證基本生產部門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⑵、要采取相應措施,使富裕的輔助生產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計算輔助生產環節能力的方法原理同基本生產環節的能力計算一樣。企業中有時常用概略驗算的方法來檢查它們對基本生產部門的保證程度。
生產計劃內容標準
一、編制企業生產作業計劃和車間內部的生產作業計劃。這就是把企業的生產計劃(一般是年度分季)具體分解(一般是按月編制),并進一步規定車間、工段、班組在短時期內(月、旬、周等)的
具體生產任務。
二、編制生產準備計劃。根據生產作業計劃任務,規定原材料和外協件的供應、設備維修和工具準備、技術文件的準備、勞動力的調配等生產準備工作要求,以保障生產作業計劃的執行。
三、進行設備和生產面積的負荷核算和平衡。這就是要使生產任務在生產能力方面得到落實,并使生產能力得到充分的利用。
四、日常生產派工。這就是依據工段和班組的作業計劃任務,在更短的時間內具體安排每個工作地和工人的生產任務和進度,做好作業前準備,下達生產指令,使作業計劃任務開始執行。
五、制定或修改期量標準。這是編制生產作業計劃所依據的一些定額和標準資料,需要首先加以確定。有關這些標準的制定或修改,也是作業計劃編制工作的重要內容。
批量和生產間隔期確定標準
一、批量,就是相同產品(或零件)一次投入和出產的數量。按照批量分批地生產產品,這是成批輪番生產類型的主要特征。生產間隔期(又稱生產周期),就是前后兩批產品(或零件)投入或出產的時間間隔。
二、批量與生產間隔期有著密切的關系。當生產任務確定以后,如果批量大了,生產間隔期就會相應延長;反之,批量小了,生產間隔期就相應縮短。
三、批量大小,生產間隔期長短,對生產經濟效益有很大影響。加大批量的好處是:設備調整次數減少,設備調整費就相應減少,設備利用率就能提高;有利于提高工人的勞動熟練程度,穩定產品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簡化生產的組織管理工作和生產技術準備工作。但是批量大了也有壞處:產品的生產周期延長,交貨期推遲;在制品儲備量增大,占用流動資金和生產面積增多。因此,要權衡利弊,合理地確定生產的批量。
四、確定批量和生產間隔期的主要方法有:
1、經濟批量法。這是一種根據費用來確定合理批量的方法。批量大小對費用的影響,主要有兩個因素:設備調整費用和庫存保管費用。批量越大,設備調整的次數就越少,分攤到每個產品(零件)的調整費用也就越小;批量越小,設備調整的次數就越多,分攤到每個產品的調整費用也就越大。但是,批量大,庫存的保管費用會相應增加;批量小則保管費用也相應減少。
求經濟批量的原理就是用數學方法求得這兩項費用之和為最小時的批量,即為經濟批量。
2、以期定量法。這種方法就是首先確定生產間隔期,然后再據以確定相應的批量。
⑴、為了簡化生產管理,不僅應當使同一批制品在各車間的批量相等或成簡單的倍數關系;而且應當使各制品的批量能與企業的月計劃任務相等或成簡單的倍數關系;還應當使企業使用的各種批量的數值種類不要太多。因此,企業應統一規定為數不多、互為倍數的幾個標準生產間隔期。企業中通常采用的生產間隔期有一季、兩個月、一個月、半個月、一周、五天、兩天、一天等等。
⑵、采用這種方法時,要對各種產品和零件進行分類,分別歸入不同的批類。在分類時要考慮的因素有:單位產品或零件的價值、體積、工藝復雜程度、生產周期等。一般說來,凡是價值貴、體積大、工藝復雜,生產周期長的產品或零件,生產間隔期應短一些,批量小一些;反之,生產間隔期就長一些,批量大一些。
3 、 以期定量法的主要出發點是管理方便,而在經濟效益方面考慮較少,缺乏細致的數量分析。在實際工作中,可以把它同經濟批量法結合起來運用。這就是首先計算產品(或零件)的經濟批量,然后以計算出來的經濟批量為基礎,歸入同它相接近的標準批類,以便既考慮經濟效益,又簡化生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