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最為重要的一點,是由于新車開發會產生的很大費用會平攤到汽車制造成本當中,這對于本土自主品牌從零開發的情況下,無法與合資自主品牌在產品開發方面的成本可控,這使得合資自主品牌在一些車型的價格方面,能直接挑戰同級別的本土自主品牌。
還有一點必需認清,合資自主品牌是政策導向的產物而非市場化的產物。政策關聯到政績,政績則會讓企業畸形發展。雖然,在這一品類的發展策略中,也有一些市場的因素在趨動,但總的來看,并不是合資企業完全從市場出發創造的新品類,這對于合資自主的發展是致命的。
換言之,合資自主品牌有可能是一種短期行為,(可能是10年20年不等)這對于它品牌的長期塑造與發展是相當不利的。正因為這樣,反而給本土自主品牌創造了機會。
換個角度看,他們的自主品牌動機不純,缺乏對市場的深刻認知,權宜之計的意思較濃,致使他們的新產品在各個方面都無全新的亮點。更由于其車型品牌的知名度遠遠低于自主品牌,即便是有合資母品牌的帶動,畢竟還是剛推出的新車型品牌,讓市場認知總要有一個過程。
綜合分析,這些合資自主品牌,在品牌知名度方面應是一個軟肋,肯定需要一定時間推廣才能改觀。相反,本土自主品牌的市場認知度是很高的。
從市場認知度來看,合資自主品牌相對低些。從自主品牌這方面來看,雖然其在母品牌方面較弱,只有母品牌知名度沒有品牌溢價,但在車型品牌方面有較高的知名度與溢價能力,并且很多車型品牌成為拉動母品牌成長的主要趨動力,這是很好的競爭資本。
建議本土自主可以在這方面加強車型品牌的塑造,多一些明星產品與品牌。同時,結合不斷沖擊B級車新空間的發展大趨勢,快速積蓄品牌資產的力量,從而在與合資自主品牌展開新一輪的較量中占得主動權。
四、用民族品牌來應對
一般的,我是反對用民族情緒來搞營銷的,但對于本土自主品牌來說,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自主品牌本來就是一個民族特征鮮明的詞,同時,還有著極強的政治內涵。
早在建國初期,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造出了“紅旗轎車”、“東風汽車”、“北京吉普”等當時國內知名的汽車品牌,形成了“中國造”的地區品牌。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產品就是真正的“自主品牌”。當然,將他們與國際品牌相較,無論是生產技術還是產品質量都存在巨大差距。但我們這些當年的自主品牌,都頑強的生存下來,并且還樹立起了一定程度上的品牌形象。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民族自主的這面大旗。
同樣的,在當下的這種市場環境,我們己經遠離了政治說教。但從純正自主的這樣一種根源上來看,除了技術,服務,品牌,我們最大的賣點不還是自主嗎?
自主不是一個長期的競爭要素,但可以是即時的競爭策略與手段,特別是應對合資自主的挑戰方面,用處大了去了。民族的本土自主,就是強大的力量,是純正的中國味,偉岸的中華形,不變的中國心。
合資自主,雖打的也是自主,卻更多的是賣合資母品牌的文化與技術趨動。兩者都在這樣一個“自主”象限中進行競技,不言而喻,真正的民族品牌是最有號召力的。
因此,我認為,本土自主可以好好利用民族牌。即然大家都拿自主來說事,本土自主品牌只要加強一點民族精神的宣貫,增強民族精神的挖掘傳播,就可以在整個“戰場”的氣勢上,把合資自主打個落花流水。
而合資自主,他該如何訴求呢?他只能欲說還休,環左傾而言他吧!
在奇瑞、吉利、比亞迪、華晨、長城這些本土自主品牌,其實早己經開始這樣做,尤以長城為最。他們不僅在國內二三級市場高調宣揚,在國際出口市場上,更是變本加利。
據乘聯會估計,在“十二五”期間,中國乘用車出口量超過100萬輛,其中最少有80萬輛是自主品牌產品。自主品牌要走出去,走上去,走進去,其最為重要的戰略應對手段就是打民族牌。
不過,這只是一個層面的競爭策略。在全球化市場階段,民族牌更多的是一種文化出身,而不再是品牌的競爭手段了。因為,到那個時候,還一味的打民族牌就不利于品牌在全球化市場中的認知。
五、注重戰略管理
2011年,手機領域的大佬摩托羅拉被孫子輩的谷歌以125億元美元收購,從而改變了整個移動市場的格局。摩托之敗被投資者指責為“沒有制定出一個清晰的戰略”。他們的品牌管理理念完全是以產品為導向的,看重技術的精益求精,工藝的耐用性,而對市場的反應需求慢。而諾基亞成功的關鍵是以市場需求為重,將手機定為快速消費品,不斷推出外形設計小巧便攜,操作簡便易用的產品而獲勝。
在本次自主品牌出路討論的中篇中,我論及中國的汽車產品,可能發展成為時尚的快消品。我們對汽車產品可以站在品牌美學上的高度來視之,而不僅僅視為是一個代步工具。如果我們以這種高度來看汽車產品,我們的市場戰略格局變就會為之一變。
我這樣一種解說,是想說我們的本土自主品牌應加強對行業發展趨勢的戰略管理。在一個行業出現本質介質變化到來之前,提前進行戰略轉型發展,及時的進行戰略品牌調整與創新。要以這種全新的戰略眼光,來和競爭對手較量。這樣做,不僅能有效阻擊合資自主品牌的挑戰,甚至可以顛覆整個行業的發展型態與方向。
正如,apple顛覆智能手機一樣。
我猜測,合資自主品牌并不是一個長遠的產品線或發展戰略品牌,很有可能隨著市場的變化和政策的變化轉型或消失。如合資企業的消失,合資自主當然也就不存了。不過,合資企業會消失嗎?這是一個戰略判斷。
一切成熟優秀有活力的企業,都會趕在行業介質變化到來之前,及時抓住戰略變革的方向,從而創造了顛覆行業的機會與格局。
本土自主品牌通過這些年的發展,走出了多樣化的道路,形成了從多個角度圍攻合資品牌的競爭樣式。
以吉利、奇瑞為代表的白手起家型;(還不算吉利與沃爾沃的聯姻)以上汽、北汽為代表的購買品牌技術型;以青年汽車為代表的品牌聯合型;(青年為蓮花提供研發資金與市場銷售,從而獲得蓮花的品牌使用權和技術研發平臺)等等。這些舉措,都不完全是一種戰術手段,在某種意義來說,是有一定有高度的戰略。
相比之下,合資自主品牌生存于合資母品牌的大旗下,幾乎沒有可能產生這種戰略性構想。他主要還是生存于母品牌的生存戰略之中,起到一個拾遺補缺的作用。就是哪個合資自主品牌有這樣的異想,合資母品牌這個開花板也絕對不會讓他捅破的。
因此說,合資本土品牌在合資企業的帳面上,并不是一個戰略性布曙,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戰略構想。
自主本土品牌生機勃勃,年輕有活力,夢想動力澎湃。不似合資的本土品牌似“老來得子”般的優越環境,“不思進取”。從未來的發展來看,合資自主應不是自主品牌的對手。
六、著力發展新能源
汽車的未來發展,漸趨于環保新能源方向是不會錯的。在未來的汽車上,將會有更多IT技術轉化過來,使汽車成為一個移動的電子終端產品。同時,汽車不僅在配置上更加電子化,在動力上則更加電動化和電氣化。
未來電動車、混合動力也將是大勢所趨。針對這種趨勢,無論是本土自主品牌還是合資自主品牌,未來肯定都將在此方面進行角力。
如果本土自主品牌能在此方面更進一步的加快步伐,在技術上先行突破。這將是對合資自主挑戰最有力的阻擊舉措。